财经新开博体育闻范例6篇
发布日期:2023-07-21 08:04:29 浏览次数:
开博体育财经新闻报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道过程中能及时传递经济信息,为受众提供指导。CNBC(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财经频道是全球三大财经电视媒体之一,是道琼斯公司和美国三大广播网之一的国家广播公司联合推出的一个财经频道。中文版网站以:CNBC为主,包括商业、经济、评论、博客、专题等主打栏目。新闻网站的类型比较多,包括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以及和讯网等。
财经新闻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新闻”指的是经济新闻,直接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包括:消费、生产、经济工作和政治生活等。狭义上的“财经新闻”则以市场为主,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具体要求,要从金融资本市场的角度入手,从宏观上看待经济生活。
财经新闻报道能为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部分顶尖网站,凭借权威、全面和专业的优势,及时向受众推送财经信息。以东方财经网为例,网站的宗旨是提供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具体涉及:股票、证券、外汇和债券等方面内容,全面覆盖各种经济信息。此外网站后台不断完善,每日可更新上万条的数据和财经信息,为受众提供便利。网站全体员工没有工作日,能保证当日新闻不过夜。财经新闻的报道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当前媒体形式趋于多样化,包括:报纸、客户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推送方式,最大限度满足大家的实际需求。[1]
财经新闻的内容比较多,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涉及很多高端经济指标,同时也囊括很多平民的经济指标等。近些年来新闻媒体的主体逐渐转变,对新闻媒体的内容有了严格的要求,在报道过程中要以平民化作为指标,掌握新闻载体的同时,读取经济信息。无可厚非的是无论是何种报道,其本质都是以经济信息为主的,以社会大众作为基础,适当对内容进行调整,选择大众容易接受的范围进行。实践证明专业的财经内容仍然以主流经济信息为主,考虑到两者的差异性,需要对新闻经济报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平民化趋势进行落实。
以财经报纸为例,报纸主要面对的是特定的人群,以城市居民为主,直接反映和市民相关的生活。办报的特征需要以新闻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作为基础,掌握目标受体后,走平民道路开博体育。但是专业财经报道和平民化的报道存在较大的差异,民生话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需要做好政策的解读工作,关注资本市场开博体育、金融市场等。专业性的财经内容囊括的信息较多,包括:企业发展前景、人事调整以及股权变更等,以专业性和宏观性为主。平民化报道则以日常生活为主,最重要的是从百姓的视角入手,将很多财经事件、经济动态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进而让受众接受。[2]
考虑到报道机制的具体要求,需要及时对经济改革信息以及动态等进行掌握,对报道内容进行调整,体现出生活的服务性,普遍性的报道能提升市民的接受力度,受益匪浅。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财经报道必须走平民化的路线。专业财经报深度报道较多,篇幅较长;而都市报的读者常常喜欢看热闹,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只要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因此报道的篇幅不太长,总体风格通俗易懂,重在吸引各种口味的读者。
由于新闻种类比较多,需要体现出平民化的趋势,以民生新闻为主,对各种概念进行分析,按照新闻规划内容要求体现出平民化指标。
对当前的新闻内容了解可知,媒体的新闻有共同点,以民生角度为出发点,考虑到民生取向以及平民视角,直接反应和传递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类新闻都能反映出常态。经济报道中对新闻内容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保持这种视角,从本地或者受众的日常生活入手,将民生工作作为基础。[3]
财经新闻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平民化分析阶段,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目标作为基础,将目标锁定在工薪阶层。2016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专门召开新闻通报会,对供暖合同纠纷案件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暖气供应”等为报道题材,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报道。在题材和新闻选择上都以接近群众作为基础,密切关注首都百姓的需求和困难。近几年供用热力合同纠纷案件分别为83件、66件、24件、25件及19件,均为二审民事案件,案件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减态势,供暖、采暖行为逐渐规范。从审判实践看,此类案件纠纷易发点主要有供暖费用承担主体问题、费用标准问题、费用催缴问题、温度监测及达标问题及分户供暖问题等。此外新闻报道的关切度逐渐提升,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公共媒介以及平台,对新闻
民生话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经济新闻中不断完善,重要的法律制度也逐渐出台,受到经济指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何做好选择工作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要从事件本身入手,感受到变化,以受众作为基础,关注受众的生活变化,提前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M而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以区域规划为例,对某个区域进行规划后,势必对周围经济产生影响,在报告过程中除了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之外,同时需要关注居民的需求,例如:建立方便群众的娱乐场所,受众可以到广场进行锻炼,为大家提供了全民建设的机会。此外区域性的调整和规划后,特色小吃比较多,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让百姓感受到新闻的新鲜感,根据调查可知,受众通常对涉及自身日常生活的新闻关注度更高,要充分利用受众的这一心理进行报道。[4]
平民化的报道对报道内容和专业性的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考虑到社会新闻目标的具体要求,需要保证语言通俗生活。此外以专业水平作为基础,要提前对报道语言专业进行掌握,突出专业性和通俗性。选题是做好新闻的重要步骤,财经报道要想接近受众,反映的信息必须是百姓密切关联,选择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是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的东西。信息内容语言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语言的润色工作,做好解读工作,保证语言大众化。为了保证语言的平民化,可以从百姓的视角入手,进行新闻报道,以《地板价格可能大幅上扬》专题为例,需要对地板的专业名词进行报道,包括不同类型地板的属性和应用范围等,总结阶段,进行分条论述,让受众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板,针对价格调整的现象,可以选择同等替代类产品,此类报道不失专业性,同时也提升受众满意率。
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并借助它们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门类,是边缘学科。财经新闻,就是横跨经济学与新闻学的典型的边缘学科。与其他新闻门类不同的是,财经新闻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而这个“专业性”,就是指在财经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大量的经济学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财经新闻理论构成中,经济学的含量要远远大于财经新闻所归属的传播学。而且,财经新闻所遇到的传播学难题,只有利用经济学理论,才能破解。
在财经新闻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至今还没有解开的难题,那就是,在财经新闻理论构建和具体的采编实践中,都难以摆脱“财经+新闻”的状况,财经知识和新闻知识“两层皮”,彼此难以融合。这种“两层皮”的现象阻碍了财经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在媒体所需要的人才中,最为稀缺的,就是财经新闻人才。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但这些院校的财经新闻专业建设却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指出:“要想把财经新闻专业真正办好,融合型的专业师资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师资’,要既懂经济学的理论,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这样的师资,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几乎所有的院校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新闻的老师不懂经济学,教经济学的老师不懂新闻传播。结果,就造成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财经知识与新闻知识就像水和油一样,彼此分离,互不融合。在财经新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一部分是新闻传播类,一部分是经济学类。学生分别学了这两部分课程,却不知道怎样在实践中把经济学知识和财经新闻联系起来。即使是像《财经新闻概论》这样的课程,也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讲财经新闻特殊的传播规律,一部分讲与财经新闻有关的财经知识。如何将经济学知识和传播学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独立的财经新闻理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个传播学领域的难题,需要运用经济学来解答。
经济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有了全面、成熟而深刻的认识。财经新闻要客观地报道经济领域中的新闻事实,必须以经济学为指南,财经新闻理论构建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抛开经济学去学习财经新闻,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经济学的根基,不了解经济背景,也不可能判断出一个财经领域的新闻事件,其真正的新闻价值是什么。
因此,要解决财经新闻理论“财经+新闻”,即财经知识与经济知识“两层皮”的问题,就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将传播学知识的“毛”附着于经济学的“皮”之上。这样,才能使“财经”与“新闻”真正融为一体,构建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对财经新闻采编实践具有实际意义的财经新闻理论体系。相反,如果离开经济学的基础,单纯在传播学领域转圈子,那么,这个财经新闻的传播难题就永远也不会找到答案!
财经理论要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这为解开“财经+新闻”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却并没有提供最终的答案。毕竟,财经新闻的受众是广大的普通百姓,而经济学则是面向专业经济人士的。如果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采写财经新闻,那一定是曲高和寡难以为受众接受的。因此必须找到经济学理论与财经新闻理论的交叉点,围绕这个交叉点来构建财经新闻理论。这个交叉点,就是对经济系统的探究。
我们必须承认,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语境,与见诸媒体的财经新闻采写、编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其实都是国民经济系统。经济学对国民经济运行加以研究,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经济规律,并以定义、定理等学术方式总结成原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实践加以指导。而财经新闻,也是对国民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搜集、编码,将其中为普通百姓感兴趣的部分以通俗的形式传播出去。比如,经济系统当中股市的运作,经济学家会从发展资本市场的角度,从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角度来研究它;而普通百姓出于投资的需要,同样会对其产生兴趣,而财经媒体就应该从财经新闻的角度将与此有关的内容报道出来。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经济学要对其进行探究,而财经新闻同样会对这一客观存在予以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与财经新闻反映的对象,其实都是经济系统,经济学与财经新闻理论,完全可以在这一交叉点上融合为一体。从经济学原理和新闻传播知识两方面对经济系统进行考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经济系统中新闻信息的新闻价值,“财经”与“新闻”,就会合二为一,形成科学的财经新闻理论体系,不再是简单的“财经+新闻”,“两层皮”的现象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经济系统,是经济学与财经新闻共同探究的对象,也是解决财经新闻理论核心理论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系统进行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解析。所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论以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系统与更大系统(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系统的共同特征,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所谓系统,就是按一定的目的,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方式开博体育。系统首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这个结构是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维系的。
系统是有一定的结构的,形成系统的组成部分被称作系统的要素。一些要素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这些要素就被称作这个大系统当中的子系统。系统之外那个更大的系统,就是系统的环境。任何系统都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的。生存在环境当中的系统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1.整体性。系统虽然是由各部分组成的,但决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总和,而是具有大于各部分简单总和的更大的功能。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每个要素都在系统中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他指出:“这种有机整体,恰恰就在于:所有的各种因素都从属于社会或把它还缺少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这样,它就在历史上发展为一个整体了。”
2.有序性。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形成系统的结构。这就是系统的有序性。
3.目的性。系统是按一个目的组合到一起的,各要素或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来共同分担系统的目的。这就是系统的目的性。
4.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封闭的,都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的,而且随时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无法战胜环境,而必须通过自身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并能够有效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统才能得以生存。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也要通过自身结构的改变来适应环境。
所谓经济系统就是国民经济系统,是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为目的,由相互联系的各个经济元素组合而成的,生存于全球经济环境之中的有机整体。经济系统由经济结构和经济环境构成。经济结构由一些经济子系统(经济层次)构成,而经济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结构上看,形成这个系统的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企业或个人,他们是财富的生产者也是财富的消费者,是经济的主体。企业或个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按经济学原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理性地进行着活动。从广义上说,市场主体交换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市场。趋利的本性使企业或个人自发地以最小的投入追求最大的产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或个人进行调节。在市场上,有一些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如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等,这些机构对整个经济存在巨大影响。市场及与之相关的中介机构,形成了国民经济的中间层。属于中间层的,还包括地域经济和三大产业。
但是,只有“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现代社会需要另外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政府代表着宏观经济的基本要求,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形成经济系统的最高层。
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及与之相关的中介机构组成的中间层、企业和个人,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三层系统。经济系统的三个层次,共同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按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理论,可以简单地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企业与个人、中介层和政府,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体,从事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使整个经济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
在实际生活中,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介的。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实物形态的运动,以货币表现的价值形态也在运动,这就形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债券、股票等)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虚拟经济对应于实体经济,同时又与实体经济平行形成了自己的运动。
经济系统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世界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加入了外部环境因素,经济系统的描述才会完整。在当今世界,各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深入,世界经济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直接投资。
通过上述对整个经济系统全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地描述经济系统的结构、环境及其运转状况。可通过下面的图示来说明:
按照经济系统论原理,所谓财经新闻,就是经济系统所产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财经新闻报道,就是对这些信息采集编码传播。而财经新闻理论,则可以对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从经济学和传播学两方面进行描述,从而把“财经”和“新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下调存款准备金”这一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其含义可理解为放宽货币政策,增加资金流量,刺激经济发展;而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则可以从股民关注的角度,确定其新闻价值在于增加货币投放,对股市是个利好。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对“国民经济运行图”中的各个部分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新闻价值的研判,“财经”与“新闻”不再是彼此分割的“两层皮”,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财经新闻所独有的财经新闻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将对财经新闻报道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由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状况,我们可以确定财经新闻的报道领域:
1.国际经济环境方面的报道。主要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外汇汇率变化;国际股市情况;国际期货市场行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报道。
2.国内宏观经济方面的报道。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GDP的增长;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物价总水平等方面的报道。
3.中间层的报道。主要包括:行业或产业周期变化;资本市场行情;生产要素市场;金融体系等方面的报道。
4.企业和个人方面的报道。与企业有关的新闻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企业并购;著名企业人事变动;企业丑闻等方面的报道。与个人有关的新闻主要包括:股市行情;保险;房地产;信托;黄金;就业;工资及收入差别等方面的报道。
[1]莫林虎.如何培养复合型财经新闻人才[E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06—12—26.
财经新闻翻译既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翻译财经新闻,译者需具备多种能力和素养。说到能力,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语言的转换感悟度高。谈及素养,首先是对待翻译的态度,译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行,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率尔操觚,胡乱翻译。概括而言,财经新闻翻译从业者须具备三大素养。
财经新闻译者应具备极强的政治责任感、新闻敏感度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观察经济动态,重点突出地在海量经济信息中客观、公正地选择和处理有价值的财经信息。
财经新闻译者的政治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涉及主权、领土、意识形态、宗教、民族、种族、性别、肤色等问题的翻译时,译者要正确处理。如新闻报道在涉及“大陆”、“台湾”等词语时,不可将“大陆”译为Mainland China,而应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此外,国外新闻有时将台湾写成Republic of China,汉译应处理为“中国台湾”,而不应直译为“中华民国”。
在涉及领土问题时要注意争议地区的名称表述及其翻译。如在翻译我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时,用词要彰显我国主权,而在翻译独岛、马岛时,则要体现中立的原则,在译名后添加括号做出相关注明,如独岛(日本称为竹岛)、马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刘其中,2009:54-56)。
财经新闻译者的政治素养还表现在:财经新闻翻译的取材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受众的需求,翻译内容的选取不应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利益集团利益所左右,受众不分等级享受同等服务。
财经新闻翻译跨越多个专业领域,译者在具备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财经专业知识、新闻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需要熟悉并掌握英汉财经语言特征和习惯表达,了解国内外财经媒体生态。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财经专业知识,分为两类:一是经济类基础知识,二是对所报道行业领域的认识。经济类基础知识涵盖经济的方方面面,如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保险、消费等。对于此类知识,初学者必须不断地自我学习,加强积累,如阅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教材,多听经济类专业讲座,多看网络课程和电视财经点评。
除具备必要的经济类基础知识外,财经新闻译者还必须熟悉诸多行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如汽车、房地产、电子、生物科技等等。关于此类知识的获得,《财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曾说:“参照自己的专长,或者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行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进去,时刻关注该领域的动向,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并经常与业内人士探讨,久而久之,对于该领域或行业内发生的财经事件,……起码在专业角度方面,可以做到胜人一筹”(陈立敏,2008:62)。
其次,财经新闻译者还须掌握一定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财经新闻的消息、通讯、特写、评论、人物访谈等都具有各自的新闻特点,系统学习并切实掌握传播学理论知识,对把握以上新闻类别及其特点很有帮助。
最后,财经新闻译者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百科知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在急剧变化,财经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领域在广度与深度上也在不断地扩展,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新闻译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了解国内外各领域信息,用百科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由于经济领域的广阔性、专业性和复杂性,财经新闻题材广泛,术语多,数字多,无形中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令读者觉得陌生,费解,枯燥,常常陷入尴尬境地,“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所以,翻译文字的再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财经新闻译者来说很重要。
财经新闻汉英翻译由于自身题材和作用的特殊性,使译语选择的制约性尤其明显,专业词汇多,难懂,很多词汇的行业意义与普通用意相差很大,不仅很容易造成经验主义的错译、硬译或死译,使读者不知所云,而且,即便是正确的翻译,其独特的行业含义也容易造成普通读者的理解障碍。
财经新闻题材广泛,术语多,数字多,译者如若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不了解英汉财经新闻文本的异同,不熟练掌握英汉语言转换技巧,则难以胜任财经新闻翻译的重任开博体育。
深厚的语言功底表现为对汉、英两种财经语言正确的理解和纯熟的运用能力。正确理解指要透彻理解财经新闻原文,包括其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纯熟运用语言的能力,指能用地道的目的语言(财经汉语)传达原文意义。理解原文和运用译语都要求译者具备足够的汉、英语言修养,熟悉英汉财经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并知晓造成这些在选词、构句和谋篇层面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如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审美习惯等。财经新闻翻译的语言素养具体包括如下:
熟悉英汉新闻文体特征,包括新闻的层次结构,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表述逻辑,以及新闻的五个W(what/who/when/where/why)和一个H(how)等要素。了解英汉新闻文本在以上特征视点上的差异,对做好英汉财经新闻双语转换非常重要。另外,新闻语言用词平实简短、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多用普通受众使用的日常词汇和表达方法,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在句法结构上,多使用主谓宾结构,多用动作动词。导语与正文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过渡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唐突。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英汉财经新闻语篇结构的译者,不懂财经新闻文本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的译者能做好财经新闻翻译。
熟悉英汉财经新闻语篇的结构和各构成部分的功能,对做好财经新闻编译工作极为重要。财经新闻译者通常需要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方法处理英文翻译,也就是编译。编译是英汉财经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被国内外新闻机构广泛采用。英汉新闻编译集新闻写作、翻译、编辑于一体,三项工作都是创造性的劳动,而且几乎是同时进行。鉴于财经新闻编译的特殊性,财经新闻译者要做好编译工作,除要了解编译的特点和原则外,还应具有扎实的中英文功底,能熟练使用英汉双语进行写作、翻译与编辑,掌握东西方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包括客观报道、倒金字塔结构等,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为丰富的国内外知识,熟悉欧美社会和文化。
翻译是文字的转换。文字转换一个是创造和循规的过程。所谓循规,也就是要按照目的语语篇的专业表达或者通俗表达来安排文字。把英文财经新闻翻译为汉语财经新闻,就要按照财经汉语和汉语新闻的习惯表达来组织文字,采用汉语中的惯用财经语言说话,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沿袭汉语新闻语言的表达方法,说内行话,不说外行话。如a sharp slow-down(大幅放缓),growth(增幅),consumer spending(消费者支出),a sharp weakening of the yen(日圆大幅贬值),rising stock prices(股市走高)等,也鲜明地再现了财经新闻语言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特征。
因此,在翻译财经新闻时,要在不歪曲篡改原文本意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地道的目标语,运用受众惯常使用的、最为喜闻乐见的词汇、句型和逻辑,向读者传播财经资讯。
财经新闻中有大量的经济数据。数据表达越精细,报道也就越具有权威性。从事财经新闻翻译,要具有数字意识,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的中英文表达形式和转换技巧。财经新闻数据有的表部分与总体,有的表定量与流量,有百分数(percent)和百分点(percentage point),同比(year-on-year)和环比(month-on-month),以及基点(basic point)、比率(ratio)、方差(variance)、指数(index)开博体育、平均数(mean)、中位数(medium)、众数(mode)等形式(周乃菱,2009:34-38),正确认识这些数字语言的表现形式、语义差异与表意功能,对做好财经新闻翻译意义重大。
中国的国际网络新闻传播,尤其是网络对外财经新闻传播也凭借着网络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逐渐稳步地发展起来。但是,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形象,以及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的严肃性。
由于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猛,对外汉英类型的财经新闻报道日益重要,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外国读者多,他们通过对我们的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来了解信息、思考问题、起草文件以及判断贸易伙伴。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些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现象,各家媒体各自为政,把各种专名按自己理解、自行其是地译成英文,导致译名出现混乱。
由于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数量多、方面广、信息量大。相应地,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专名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译名不统一问题。例如:同一财经新闻报道网站中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译名,即一名多译。这点上,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上可谓是“百花齐放”,难于统一,很容易误导读者弄错阅读对象。
财经新闻报道中国外一些重要合同和协议的译名不统一。许多重要合同、条约和协议的名称具有法律效力和严格的规范性,英语表达差别一个词,效用和所指就完全不同。
译名统一是传递信息的关键。译名不统一,与国际经贸通用英语术语不接轨的英语译名,不但使英语读者茫然不知所云,而且经贸财经信息准确地表达和传播传递功能也无法正确实现,同时使新闻信息的忠实性变得不可能。
译名不统一对经贸财经信息交流的危害要比对其他领域交流的危害严重得多。1.一些报道者如果把一些名称按照自己的思维创译,译名再好也不是原文所指,而这些译名往往在新闻报道信息中起重要的确定作用,译名不准确必然误导读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2.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术语规范是正常开展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前提。译名不统一,轻者会影响信息传递,重者可能造成经贸财经损失,贻误重要的商机,引起国际经贸纠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译名的规范化,是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是国家国际经贸运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严肃性的表现。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平台,更应该避免译名不统一造成的不良新闻舆论形象影响。所以,新闻报道者要认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和避免译名不统一。
新闻报道者要重视译名统一原则。如果不使用国内外统一的译名来报道,报道者不但不能认为自己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还应该认为自己是在制造经贸纠纷、贻误商机。如果报道者能把译名统一原则提高到这个角度来对待,当前网络对外财经英语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就会大大改善甚至消除。
新闻报道者要加强学习和积累正确译名。新闻报道者必须加强经贸财经专业学习,不断参考权威部门的经贸财经新生词语译名的动向,又要勤查经贸财经专业词典。1.熟悉经贸财经专业术语,了解经贸英语表达特点和汉英对应术语,尤其是固定译名的英汉对等。2.组织机构名称大都固定,没有变通余地,要求新闻报道者必须用统一的、通用的、既定的译名来传递信息。
新闻报道者在工作中要认真核准相应译名。新闻报道者一定要把译名统一原则贯穿实践,这就对新闻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报道者必须时刻核查自己的英文财经报道是否符合译名统一,注意世界通用的术语要完全一致,同时认真核实每个组织机构和所报道的协议、条款的英文译名。特别是重要协议和合约具有法律的严肃性,译名必须统一、严谨,且该种译名是固定不变的。
结合实践,注重惯例。就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而言,要做到准确传达意思,使用符合国际惯例和英语国家习惯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新闻报道效果。
3.刘法公:《论商贸英汉/汉英译名翻译的统一问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新闻讲究时效性和准确性,而财经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对于读者的理解有着改变的作用,所以通过研究财经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捕捉新闻所想表现的真实意图。笔者所采用的语料来自四本权威的英文原版财经新闻杂志:《福布斯》《财富》《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尽可能达到研究的普遍性。
本文着重按照Prince在1982年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的分类对目标语料进行分析。分别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型、范围变动型,缓和性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研究语料主要的工具为Wordsmith5.0,用其来进行数据的分析以及整理,并得到结论。
Zadeh在1965年提出模糊集(fuzzy sets)概念后,诞生了模糊理论。Lakoff在1972年对模糊限制语(hedges)下了定义,将其定义为“使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并在20世纪80年代意识到自己的理论的局限性。于是在原有基础上修正了自己的理论,更加强调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方面的功能,即更加重视含蓄意义和临时特征。Amanda M. Durik等人通过多次试验得出,在陈述论据中,运用模糊限制语或通俗语言描述数据时可能会,但并不总是破坏有说服力的尝试。
国内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始于我国语言学家伍铁平,他首次引入模糊限制语一词,并且从语法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其著作《模糊语言学》中谈到: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自伍铁平之后,国内的多位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经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具体回答以下问题:
1.2高频的模糊限制语所对应的主题词和词丛有哪些,反映了英语财经新闻的哪些特征?
本文所用的语料库来自四本英语财经新闻报刊的原文,《福布斯》《财富》《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时间范围为2012-2013年,收录共计935篇英语财经新闻,共计829万词。
本文分析语料的工具为WordSmith Tools 5. 0。对研究问题1的回答,本文将采用词表(wordlist)与concord分析,统计出语料库的基本信息。对研究问题2的回答,本文使用主题词分析技术和此表基础上的词丛(cluster)分析和搭配分析。
通过wordsmith5.0的词频分析,得出文本或语料库中所有词次为728,559,用作词表的词次有707,083。平均词长为4.39,句子总数为33,958,所统计得出的平均句长为20.82。为了更好地了解英语财经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类型,笔者选取了拥有935篇文本,707083词的英语财经新闻语料库,通过Wordsmith5.0词频分析,统计出了各个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财经新闻中的比重。
在这935篇英语财经新闻中,共出现17921处模糊限制语,可以看出其比例和频率是非常高的,其使用范围非常普遍,在整个语料库中使用频率达到19.17处/篇,使用频率达到2.53%。而变动型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所占比例差距并不大,变动型大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数量为7.69%。在所有模糊限制语中,使用最多的为范围变动语,高达28.43%,其次为程度变动语、间接缓和语与直接缓和语。
通过对范围变动语的进一步分析,较高词频的有some/over/many/around/very,用来修饰形容词、名词以及数量词的不确定范围。在财经新闻中有很多事物的范围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修饰,因为搜集其数据过于困难并且也是毫无必要,所以用范围变动语能够很直观地给读者讯息。其词丛通常为over?the?past/some?of?the/over?the?next/over?the?last。
通过对直接缓和语的进一步分析,较高词频的有could/may/likely/think/might/know,用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推断,其呈现状态为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主观论断的客观性,避免绝对武断。在财经新闻中,作者通常会根据搜集的数据,亲身体验而对某一经济现象下结论,为了保持相对客观而不引起争议,会加入直接缓和Z的使用。其词丛主要为is likely to/likely to be/are likely to/may not be。
通过语料库方法对四类模糊限制语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笔者总结归纳了在英语财经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作用:
英语财经新闻紧跟市场步伐,在时刻波动的数据前,如股价,模糊限制语中的程度变动语的修饰能够使表达更具准确性。
读者在阅读英语财经新闻时,对于时间、地点等信息,只会想要了解一个大致的范围,运用模糊限制语中的范围变动语修饰新闻报道中的数字,会使读者对经济现象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便于读者阅读。
英语财经新闻具有时效性。很多信息随时在变动,而新闻撰写者要求准确提供实时信息,在模糊限制语的直接缓和语的帮助下能够保证英语财经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的写作要求严谨,在引用来源不明的信息时,使用模糊限制语,如间接缓和语可以依旧保证新闻的专业和权威。
模糊语与清晰语对立统一,在语用作用中都有很大的作用,模糊语能够使人把不确定的东西表达得更恰当、更意味深长。本文按照Prince在1983年的文章中所著,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为变动型和缓和型,变动型又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缓和型又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笔者将四本英语财经新闻杂志《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财富》《金融时报》,进行语料库处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模糊限制语能够增加英语财经新闻的准确性、直观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在英语财经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在笔者所选取的语料库范围内,范围变动语的使用最为普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但使英语财经新闻更加精确准确,规范专业,也会给作者增添阅读趣味。
[1]白海瑜,惠春琳: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3]陈小芳:英语财经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
[4]胡春雨:语料库文体学视域下的英文商务合同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金华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百姓零距离》,是当地一档纯民生类的新闻栏目,该栏目开播10年来,除了每天报道海量的民生新闻之外,还及时关注财经热点和经济话题。栏目记者通过深入一线的采访,通过表达方式民生化和报道角度民生化的有效结合,从微观角度入手,从人们身边的现象入手,阐述宏观经济态势变化或者调控措施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既有财经节目可看性,又能深入浅出解读经济政策,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经济题材常涉及比较多的专业名词和数据,财经新闻往往显得很枯燥。这就要求财经记者除了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学会深入浅出地诠释财经新闻。经济命题的要义,在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评价经济活动,深刻揭示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以通俗化的新闻面对观众,在易懂的前提下做到精深。
今年5月11日,央行宣布降息,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二次降息,消息一出,沪深股市在连跌三天后终于迎来股指上扬。记者在捕捉到这一现象后,立刻赶往股票交易大厅。此次降息,对于经历了八年熊市的股民来说,情感复杂。面对此次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证券投资机构分析师的分析判断大都理论味较重,专业性较强。如何才能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听得懂,能理解,会判断,就需要财经记者把专家高屋建瓴的评析和深奥的理论进行“翻译”,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充分理解此次降息带来的变化。
记者认真研究了央行历次降息政策出台的背景,感觉到每次降息都是国家在宏观数据分析后,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做出的政策调整,经济学上称之为“相机抉择,逆势而动”。有了这样的判断,记者心中有了谱。深入浅出的报道,把证券分析师深奥的理论转换成股民和普通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如“货币价格与敏感的股市往往像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对这次利率调整有了清晰认识,同时也向电视观众灌输了财经知识,提高了他们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认知度,减少了一些股民的不良情绪。
经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传达的观点和道理相对生僻晦涩,有时甚至枯燥难懂,但经济问题的神经末梢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讲好经济现象中人的故事,将新闻故事化,着力挖掘新闻事实发生中与众不同的细节、情节,将其表现得生动有趣,更有利于讲好经济现象当中的深刻道理,激发更多观众的收视兴趣。
国际新闻界有一种新闻体例叫“华尔街日报体”,其基本特征就是在阐述重大非事件类题材时,把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作为人性化的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再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不难看出,华尔街日报体的核心就是找到人物,讲好故事,借人言理。在财经新闻的采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加以学习借鉴。
去年年底,国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公布,国土部将牵头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可以共享。也就是说,老百姓手中的每一套房产都将纳入国家房产信息登记系统。此消息一出,市场哗然,普通百姓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贪官们的房产将会大量低价抛售,并引发市场连锁反应。记者先后到市国土部门、建设部门、房地产登记机构采访,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国家出台这项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将为未来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如何讲好这个故事?记者通过走访,挑选了一家房产中介。在这家公司里记者发现,业务员几乎一个不在,中介负责人说,他们全都出门看房去了。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细节,随后以这个小故事为由头展开,不断挖掘新闻故事。再通过对房产中介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近期该房产中介的挂牌量有所增加,每天大概增加六七套,其真正原因是手中持有多套房的市民,因为担心下一步房地产税等相关税收政策会出台,想早一点把房子卖掉。那么挂牌量的增加是否意味着金华楼市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红火行情了呢?记者又联系了房产专业人士做市场行情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对金华房价影响有限。因为即使卖房子的人有所增加,但是买房的人在当时没有得到政策利好,不会增强购买意愿。供给与需求没有达到市场平衡,房屋成交量因此不会有大幅增加。在这篇新闻报道当中,记者着重采访了房产中介负责人和房产专业人士,通过围绕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用生动活泼、丰富细腻的细节和语言讲好故事,同时把经济理论、经济规律渗透其中。
选择当前经济生活中观众最关心或最能引起共鸣的内容作为主题,进行深入的、生动的报道,往往能与观众的心理需求一拍即合。
每年的春节前夕,根据消费习惯,菜价、肉价也会随之上涨。这是物价按照周期有规律的波动。这个时候普通百姓也非常关心价格的涨跌,统计部门每个月都会公布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进行窗口指导,并为政府下一步经济决策提供依据。2015年2月初,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了1月份的CPI指数。
CPI数据一般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对外,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数据的涨跌也直接关系百姓生活,受到百姓的关注。但是如果单纯看这份数据,没有统计学基础的人,很难搞懂其中的门道,环比、同比、累计、定基,对这些概念不知所云,表格里涉及到的内容究竟是涨是跌,真还搞不明白。这样一份表格对外公布,其实普通百姓是无法理解的。为了便于让公众理解,统计部门一般还会同时一份材料做补充,但通篇仍是罗列的数据,如“1月份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4%,为2009年8月份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8%,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下降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