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不应以获得市场认可、变成新闻主角、实现财务暴富衡量创新成败开博体育_ninegame-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九游体育公司!
400-023-4588
400-023-4588

创业者不应以获得市场认可、变成新闻主角、实现财务暴富衡量创新成败开博体育

发布日期:2023-08-22 13:50:30 浏览次数:

  开博体育1月12日,在“汇智清华创新中国高峰论坛”暨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三创大赛组委会主任杨斌谈到了对创新动机与校园如何静下来的反思。

  他认为,创新者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木鸡态”,追求的是内生价值,价值自在,享受创新本身,而不是以是否获得市场认可、变成新闻主角、实现财务暴富来衡量创新的成败。他提出创新创业的“木鸡态”,是鼓励更多的创新创业者享受价值自在、追求价值内生。以下是杨斌

  各位亲爱的校友、各位行业协会地方校友的代表、唐杰秘书长,还有这一次非常辛苦的三创大赛的组织者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对第二届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为这项非常有意义比赛地启动送上来自学校的支持与祝贺。我本身也是在学校中工作,刚才介绍了,我的角色是教务长,下面坐着的孙宏斌是教务处副处长。我们两个人在清华主要负责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跟这块有关的学生、教学、比赛的活动都在我们的工作范畴当中。所以当唐杰跟我提出来说,校友们希望做这样的比赛,希望我能够做第二届的组委会主任,我说这是分内工作,而且也很乐意。而且我认为通过比赛的活动,也一定从各位校友、学长、学弟身上学到很多。

  我有这样一个观察,在学校这样的环境当中,有很多活动经常只有第一届。鲁迅先生说过“城头变幻大王旗”,讲的是那个时代当中的纷扰的时代环境。而回到当今躁动着的青年人身上,这也确实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来是做创新,但是经常会被狭隘做成了新创,仿佛不是新创出一个门派,新创出一个什么事物就觉得不够份。所以,经常看到在学校里张贴一些横幅、海报的时候都写着首届,我有感于咱们是第二届,听唐杰说要继续办下去,我觉得这个非常好。

  同时,今天想跟大家借这个机会聊一聊,我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指的是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和双创的有关协调工作的感受。

  他们给我的发言命名清华创新之精神开博体育,我想了想,“之精神”不是特别讲得出来,我主要说说我了解的,或者是我看到的状况,来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先说两年前的时候,大约在4月中旬,校长和座谈的时候,发起了全国性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现在是孙宏斌。参加的院校越来越多,一些香港的院校也加入进来,这也很正常,我想这是全国性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有一些想法跟很多院校同样岗位的老师交流。不同的学校负责这类活动的部门都不太相同,有些院校当中偏教学教务这方面的协调双创的事,另外的学校偏学生工作管这个事,还有的偏就业管这个事的都有。

  谈什么样的看法呢?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尤其坐在头两排的聊得比较多,主要是跟大家交流关于“教师+” “课程+”这两个概念,或者这个+应该用PLUS这个说法,这是当时在推双创的时候,清华很希望达到的目的。如果观察一下,2014年5月9号国务院发的文件有关指导高校双创,以创新创业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这个题目有着非常明确的含义。当我们说“教师+”或者“课程+“”的时候,唐杰介绍了一个情况开博体育,我跟东海聊得比较多,校友中间的专业委员会、行业协会,在这几年当中,深入参与到学校的育人过程当中,很多专业协会为学校开设了全校友的学分课程。未必他们教得这些课程是狭义的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因为有国务院这样的文件,我们再把这样的校友引入到学分课程,本身没有讲师、教授这样的头衔,但是他们做这样的事情符合了文件的精神,或者说大势。我做教务长的时候,希望借助全国推双创的大势,由创业出发缓解教育压力。对清华就业不是问题,但对就业量较小的学校来说,我们做双创是借助大环境、大背景推动本该就要进行的促进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改革。

  刚才举了“课程+”的例子,房地产协会他们很清楚,投资协会也有,数据产业联合会也有,还有其他的一些像金融俱乐部、保险协会都有做相应的事情,这还不够,目前主要在专业学院当中开设这样的课程,我们还希望有更大的规模。今天借这个机会以学校教学主管的身份发一个邀约,我们现在即将清华本科生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同学们刚进到清华的时候是16类,而不是2016年49个专业,其中一类叫航空航天机械与动力,一看就知道是目前几个学院的组合。在一年级当中,这些同学除了修很多通识课程,大家熟悉的课程,政治、体育、外语等很重要的内容外,还有现在希望给他们开专业导引课,希望这些同学在一年级这样的过程当中,更好的了解自身,了解专业,同时也能了解行业。然后到一年级第二学期末的时候,再让他们选择确定他的专业,这个专业接下来多数会学4年,少数人到了二年级末再转专业,我们有15%的比例,这是转专业的上限。专业导引这个部分,现在有很多内容是拿做试点的机械学院是由教授来开设,这很正常。现在也有一个建议,能不能由一些校友,特别是原来是这个系,这个院的校友,能够回到学校去在一年级的类似于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这样的课程当中去分享你的经历,同时和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聊聊职业发展,专业选择和职业确定这些的话题,跟在校的老师的话比,同学们可能更愿意听这些前辈的感悟与经验分享。

  这是我发出的邀约。也让唐杰帮着看看校友组织怎么样更好和教育教学的环节有结合。

  2年前,我们在提出的“教师+”、“课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一个“学生+”的概念,这个含义是什么呢?最近参加一些国际上跟教育有关的会议的时候,有一个概念,今天很想和在座的诸位分享。国内的时候,特别是原来一些社会学者,包括宏观政策制定者,比较喜欢对现在的发展趋势用一个名词、术语加以概括,如: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这样的表达。

  在很多我所交流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家,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人们经常换另外一个词说它,中文表达的话叫百岁人生。是同一件事,甚至用的数不一样,术语的使用不同,也许会让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一样的观感,道路是正能量还是负情绪。百岁人生,在座的寿命的期望值要比父母亲这一代要长,很多人很有机会是百岁人生。如果是这样的期望值,大的方面讲说会对很多行业现在的样貌、经营方式,行业的基本逻辑产生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窄一点就是对原来比较熟悉的教育的分阶段进行这样的惯例开博体育、模式也产生很多新的思考。

  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方式,一般是22岁左右完成在校学习的基本流程,后面少部分人进行硕士阶段或者博士阶段的学习。再之后60岁,我们作为功德圆满,之后好多人说希望能够享受人生,就是“余年”,对有些人来说加上身体的问题,可能进入不是非常高能量的阶段。现在想想,如果从百岁人生这样的尺度来衡量的线岁再生在校学习的整块的时间,是不是还行得通。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在这个阶段当中是为了22—60岁的工作而学,却很少有为60之后,假设说生活做有效的准备。如果后面从比例的角度来讲的线,这个比例是如此之大的话,值不值得我们以专门的时间来学习,但我有整块时间的有秩序的学习,或者说教育是否可以用来为这一非常重要的时间段做些准备。

  我刚刚做了很多方面的分享,内容可能有些杂。接下来想说是,我们原来对于学生这个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这是在校学习的概念,后来有在职学习,好多人学习在学校,并不住在学校,同样他们也是学生,今天把问题提在这个地方,使用学生和校友截然分开的概念,有没有误导的成分在里面?该不该认为,比赛叫校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其实是“学生+”。学校这个组织是否要为“学生+”的这一群人提供什么样延续性的服务,学校是否也要为他们的教育服务、甚至更多的发展服务,做一些什么?

  这跟比赛有点关系,把问题提出来,希望校友中间也有一些人跟教育服务行业相关的,可以想一想,我说的更广一些。再广一点的话,我们原来有启发性的概念,WEB2.0,当WEB变成2.0的时候,读者和写作者其实是不区分的,用这个词校园2.0的话,教者和学者该不该有那么分明的界限,以及到底谁该在学校当中,或者校园当中教,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也许是在这个时代当中,从事我这个岗位的人,教务长这个岗位的人应该加以思考的。今天把这些问题抛给在座诸位,希望大家一起做思考。

  回到清华创新之精神或者创新之道上来。来之前,我想清华说的创新,和别的组织、学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该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最近一个阶段,校内的领导包括老领导和我们交流的时候问一个问题,杨斌或者别的人,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们校园能够静下来,我脑海里面马上浮现出样子,静下来做学问、静下来读书、静下来上进、静下来思考、很好的丰富自己都有可能。到底什么是静下来“静”的含义?跟创新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这些的东西放到校园当中的时候,是不是校园因此失静。如果是,创新创业本身和校园想达到的静之间有什么方式协同和调和呢?我是做这样的思考。今天斗胆讨教学长和学弟开博体育,想提一个概念,今天谈创新的话,概念是似跟哲学有关的术语,讲价值的时候,经常讲内生价值开博体育,有人喜欢踢球,有时候他会遇到一些问题,问你踢得怎么样,或者拿了什么名次,这是问题。我奶奶经常拷问我家族中间第一个上大学的我二叔,打篮球,校队的,我二叔讲,经常会被他妈妈,也就是我奶奶问到一个问题,打这个球有什么用?这里面就有关于内生价值的问题,或者是价值自在的问题,价值不是外显的或者计算出来的。衡量它,要在体验当中,经历当中的价值自在。

  今天,想借这个套路说一下我想说的创新价值自在的问题,以此回应校园如何静下来。校园希望的创新,本身是在创新中获得乐趣,同时也希望能享受这个过程,而非随风飘扬。这让我想到了庄子里关于养斗鸡的故事,也是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故事里“犹应向景”这个词的意思是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会有反应,表达的是心为外物所累。庄子的故事以“其德全矣”的“木鸡”作为成长的最高阶段,同理,创新者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木鸡态”,追求的是内生价值,价值自在,享受创新本身,而不是以是否获得市场认可、变成新闻主角、实现财务暴富来衡量创新的成败。创新者的状态是什么状态?今天能不能提一个木鸡态,鼓励清华创新者呆若木鸡,其实是追求价值内生,是价值自在,而不是以创新最后是否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是否变成了新闻中主角,是否获得了财务自由等等这些作为它的衡量。

  讲到清华上上辈学者的时候,那时候很多人并不是学霸,反而是学痴的人多一些,这些人好这口,并不打算以此怎么样,就是好这口。还有人精于此道,还有已此为乐的。乐很重要,乐此不疲。想想创新本身,并不是说后面一定要接上创业,要我说的话,创意创新创业这三个字并不是流程论,不是阶段论,创业就是享受,整个创业的状态非常好,木鸡态我想表达的是创新者价值自在,追求内生,这种状态,校园静下来不是个问题,怕的是由应向景。

  借这个机会跟学长、学弟一块探讨清华创新之精神,反映出定义、主流担当,追求卓越不做二流在里头,创新之与清华极为重要、关键,但是清华人的创新中间,还是应该有着清华人长久以来的木鸡态,一种寻求价值自在的风范,这可能才是我们精神创新之精神,我们不因大环境、大政策的风,向之变化而变化,我们不做由应向景,但求价值自在,与各位创业者也好,学长还有各位学弟分享,同时也借此机会祝大家鸡年合家幸福,健康成长,谢谢大家!